看到包头这起事故,两个初三少年骑着摩托车飙车闯红灯,撞上一辆小轿车,命没了。说实话,心里挺堵的。才上初三啊,人生刚刚开始,结果就这么戛然而止了。家长得多痛心?而那个被撞的小轿车司机呢?估计这一辈子都得背着心理阴影了——明明啥错都没有,却成了别人生命终结的“见证人”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天带女儿去麦当劳,碰到几个骑摩托的年轻小伙,全副武装,头盔、骑行服一应俱全,确实挺帅气。女儿才五岁,指着他们说:“帅哥!”我当时还笑着说:“等你长大了,帅哥多的是。”可现在回想,帅不帅的,真不重要,关键是——别把帅气变成了“要命”。
咱们得承认,摩托车确实有种独特的吸引力,尤其对年轻人来说,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,仿佛能让人瞬间摆脱一切束缚,追求所谓的“自由”。但问题是,这种自由的代价,往往是生命。
说句实话,看到那些“鬼火少年”——就是骑着改装摩托车、轰油门炸街的那种——我只会觉得幼稚。你说,真正的“酷”是啥?是能激励人心的行为,是独立、有深度的思想,而不是靠一辆改装摩托和一身廉价装备来装酷。飙车不是自由,而是自毁;不是勇敢,而是无知。
有人说,这俩初三的孩子,骑摩托上路,家长难辞其咎。摩托车不是自行车,买车、上牌、学驾照,这一套流程下来,家长不可能不知道。可他们为什么会纵容孩子骑车?是觉得孩子“玩玩没事”?还是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?
但咱也不能把锅全甩给家长。社会的监管漏洞同样难辞其咎。评论区有人提到,包头的摄像头几乎都形同虚设,实线变道、不打转向、突然停车这些乱象比比皆是。你说,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下,飙车少年能不肆无忌惮吗?
有人可能会觉得,飙车少年出了事,自己承担后果就行了,跟别人没关系。但真是这样吗?这次事故的小轿车司机,明明是无辜的,却被迫卷入了别人的悲剧。试想一下,如果当时撞上的不是车,而是一个路人呢?那后果得多惨烈?
更可怕的是,这些飙车少年很多都未成年,出了事,法律对他们的约束力有限,甚至连赔偿都很难追。被撞的人呢?受伤了、残疾了,谁来负责?所以说,飙车不是个人的事,它是一场社会隐患。
青春确实该有点热血,但热血不是拿命去拼。骑摩托车很酷?那你先去考个驾照,学学怎么安全驾驶;喜欢速度?去专业赛道玩,别拿公共道路当你的“表演场”。真正的酷,是对自己负责,对别人负责。
写到这儿,心里还是挺沉重的。两个初三的孩子,可能昨天还在课堂上写着“我的梦想”,今天却永远停在了路口。青春不是用来“燃烧”的,它是用来成长、用来追梦的。希望这场悲剧,能给更多人敲响警钟——珍爱生命,遵守规则,别让一时的冲动,毁了自己,也毁了别人。
